只要开发者都获得了应有的回报,我想故事应该还算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吧
发布时间:2016-12-15, 17:03:13 分类:默认分类 | 编辑 off 网址 | 辅助
正文 4231字数 347,895阅读
2016-12-12阿里宣布,在“天天动听”基础上“改版”而来的阿里星球,彻底砍掉了本地音乐播放功能,用户如果想继续呆在阿里系,将不得不使用虾米音乐听歌。这意味着曾经移动端最经典的音乐播放器产品“天天动听”就这样走入了死得连渣都不剩的命运。
这不禁让人们联想起“天天动听”在桌面端的致敬对象“千千静听”,它被百度收购之后也同样走向死亡。不只是在音乐播放领域,非常多的小团队和个人作品,在被巨头看上并收购之后,有些还艰难地保持着原有功能,但加入了广告和用户体系,也变得很让人诟病。
另一些则蜕变为流氓;还有一些则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下面这个不算完整的故事,串起了少数几个最著名的独立软件开发者或创业团队,可能挂一漏万,不能完全涵盖所有令大家感到心痛的小软件,但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回顾他们的历史,对于思考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VR等领域现在的独立开发者该何去何从,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千千静听 = 百度 + nanling
在中国互联网早期,百度是在线音乐的代名词。百度MP3搜索为百度带来了三分之一的流量,也坐实了那一代网民“正版费用八国联军时候就给过了,请放心使用”的名声。下载完本地音乐,网民通过Winamp、Foobar2000等桌面软件收听,也比拼软解压的音质效果。
2002年,上海程序员郑南岭(nanling)开发了“MP3随身听”软件,主要实现了高效和低资源占用的MP3播放,以及不规则窗口的换肤功能。后来,南岭用自己喜欢的《千千阙歌》将该产品命名为“千千静听”。
最初5-6年南岭都将千千静听作为业余项目,但在开发初期他就建立了邮件、留言、论坛等完善的反馈渠道,很快“千千静听”就后来居上,在流行度上超越了Winamp。从百度MP3下载歌曲,在千千静听收听,成为了中国网民那时候生活的一部分。
此后,因为软件规模变大,南岭开始保持少量团队,并顺应网络音乐形式,接入百度MP3的在线搜歌和歌词查找功能。2006年7月,百度干脆就收购了千千静听,价格超过千万元人民币。南岭在百度工作了3年,完成了代码和项目的交接,此后隐退江湖。
2011年,百度迫于盗版指责改版MP3服务为ting,2012年整合品牌为“百度音乐”,千千静听在推出“百度音乐版”之后,也在2013年被正式更名为“百度音乐”,从此与nanling的旧作就没有太大关系了。
天天动听 = (千千静听) + 阿里
就在千千静听砸出千万级水花,开发者成功退出的2007年,几个年轻人给自己起名“坚果工作室”,模仿千千静听制作了“天天动听”,并应用于当时最大的智能手机系统Symbian(塞班)和Windows Mobile上。这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引子。
和千千一开始主打播放效果和换肤一样,天天动听也有自己的独门功夫,就是在塞班和WM支持换肤、歌词下载等完整功能,并历史性地在iOS首家实现了“桌面歌词”。其用户量急速增长,2009年突破1000万,2011年突破5000万,2012年突破1亿,到2013年6月用户量突破2亿。
阿里在2013年10月全资收购该应用(金额不详),并正是在这2亿存量用户的基础之上,悍然在iOS和Android商店当中,把同一个包名上架的产品改为所谓“阿里星球”,推出了跟音乐播放完全不相关的音乐人,演唱会抢票等功能。
当年该产品粉丝愤怒的评价都已经被阿里清空,如今他们更是把原有的本地音乐功能砍掉。
不得不说,跟百度比起来,阿里对待收购来产品的态度也是够残忍的,更体现出它根本不懂得存量用户的意义何在。用户追随产品是因为认同产品树立起来的调性和功能,不知道这一点,把支付宝拼了命做成社交这种事自然就做得出来。
豌豆荚 = 创新工场 + (百度) + 阿里
鉴于阿里在对待自己收购的产品时的粗暴态度,当阿里2亿美金收购豌豆荚消息传出的时候,人们夹杂着惋惜和庆幸的复杂情绪。
这个软件有可能会因此走向完全不一样的前途,而它的创始人却可以在应用分发整体萧条的时候,给自己一个还不算太坏的结局——这也许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豌豆荚创立于2009年,2009年12月获创新工场数百万美元天使投资;2011年1月获DCM中国数千万美元A轮投资;2014年1月获得软银中国、DCM中国、创新工场1.2亿美元的B轮投资,3月获得高盛数千万美元的B轮追加投资。那时豌豆荚估值曾经达到10亿美金左右,而2014年6月,阿里更传闻要用15亿美金收购豌豆荚。
实际上,15亿美金的天价几乎可以确定是看到了百度以19亿美金收购91无线,而确定的一个“慌不择路”的应对措施。这笔交易曾经被业界吹捧为百度获得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场券,而主导这笔交易的李明远也被立为百度的“太子”,直到后来被雪藏,并在近日一次内部反腐风暴当中彻底的离开百度管理层。
移动分发的黄金期已经过去。91被百度收购之后被化整为零,业务不断分拆到百度其他产品线当中,19亿美金基本上等于浪费了。阿里此刻很可能会庆幸自己犹豫了一步,而我相信豌豆实验室的成员,如果当时真能谈成这笔15亿美元的收购,现在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心虚。
目前,豌豆荚老员工大部分已经出来,有部分外流到其他公司,剩下的人则孵化出了一个叫“轻芒”的团队,做要闻推送应用以及运营一款通知栏清理的小软件。当初他们做豌豆荚,就是希望能够贯彻自己小而美的美学思想,如今他们在新团队当中继续着自己的这份理想。
进入阿里系的豌豆荚将于本月20日召开一场发布会谈未来,到时候,也许我们能知道它会不会也重复“好白菜被猪拱了”的命运。
魔图精灵 = 创新工场 + 百度
加上魔图精灵其实只是故事链中间的一个小插曲。除了豌豆荚,创新工场当初孵化出了很多的产品,知乎我们就不用说了;而另一个明星产品魔图精灵,当时被认为是对阵美图秀秀的强力对手,出来没多久就马上被百度以千万美元级别收购,成为创新工场初期典型成功案例之一。
百度魔图虽然并没有达到图片应用的极致辉煌,但也做得还算不错。在2013年,百度魔图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社交营销活动叫做“PK大咖”,使其在iOS总榜第一名停留了两个星期,后面半年做到超过1亿用户,在全球20个地区的摄影类App榜单都进入过前五名。
比起这两天就要在香港上市的美图,或者比起下面马上要讲到的“快图”来说,这款软件恐怕没有发挥出它的最大潜能——但谁又能确信做得更好呢?
快图 = nanling + 猎豹
花开了好几朵,我们只能各表一枝。
说回南岭,他在百度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就返回上海,随随便便做着普通程序员的规律日子。但在业余时间,他再次不安分起来,开发了又一款用业余时间维护的传奇应用。
面对当时Android系统更新缓慢,官方图片应用打开速度慢,体验差的问题,南岭开发了轻量级图片浏览器《快图浏览》,提供快速且清晰的缩略图预览,以及流畅的2D浏览体验。缩略图可以根据SD卡变动快速自动刷新,支持幻灯片、GIF图片播放等现在看来家常便饭,但当时却属于“刚需”的功能。
快图在刚推出后的20个月里,全球下载超过3500万次,Android官方应用市场下载超过980万次。快图曾包揽国内各应用商店图片类前3名,还揽获日本、韩国市场图片类应用榜首,分别拥有150万和近100万活跃用户。
比起千千静听时代,国际化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让他的努力走向了全世界。
快图和千千静听只需要南岭个人时间维护即可维持大部分运作,其严谨的代码编写,较低的资源占用,反映出了高超的编程能力和技术水平,曾经研究过代码或者做过反编译的人都对此赞叹不已。
2015年9月,猎豹移动收购了快图,交易金额不详——其实我不是很清楚在过去两三年间雇用南岭的那家公司,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是什么感觉。他们可以回答一个问题:“遇到进公司不为赚钱,只为满足自己兴趣的人是什么体验?”
随之而来的是,在发现猎豹成为快图新主人之后,海外用户铺天盖地的愤怒。
作为一款个人开发的产品,快图以纯粹,速度快,简洁和无广告作为其卖点,在被猎豹收购之后几个月,就掉下了图片类在各国商店排名第一的位置,已经有了泯然众人的趋势。
不过猎豹移动并没有轻易的将快图“流氓化”。收购后其主要增加了新增照片提示,以及加入了一个悬浮小球,可以实现自动备份到猎豹的云空间。猎豹版快图上架之后曾提出赠送1000G云空间的福利,因此在Google Play里,一度在用户评价当中全都是输入邀请码之类的评论。
看来猎豹在对待存量用户问题上十分谨慎,毕竟他们知道在国外,这家“为用户手机当中塞满不必要软件”的上市公司的名声可能不是特别好。
俞永福 ≈ UC + 天天动听 + 豌豆荚 + 阿里
将天天动听完全砍掉的事迹一定会成为阿里移动事业群发展历史上一道抹不掉的痕迹,而主导这一切的阿里音乐,直接隶属于由俞永福掌管的阿里大文娱体系。至于豌豆荚最终依然被收购,也是为了补充UC浏览器和阿里收购的PP助手的应用分发能力。
而这一切的主导方阿里移动,同样由俞永福掌管。
俞永福本人曾经也是一个叱咤江湖的独立软件的作者,在塞班和Java应用时代风行的UC浏览器,有效地降低了人们浏览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支出,省流量也成了浏览器的必备指标。当年UC被阿里收购的时候,阿里也是带着一种迷茫的想法,并不具体的知道未来的发展路径。
进入阿里之后的俞永福这个人,反而成为阿里收购的最有价值资产之一。
俞永福不仅继续保持着UC在第三方手机浏览器端的强大的市场占有率,同时还成功的进入了印度、美国等难啃的海外市场,甚至带起了阿里旗下最重要客户端手淘和天猫的市场占有率,使得阿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握紧了所谓的“船票”。
拥有如此功绩,俞永福手中的权限越来越多,他掌管阿里旗下所有手机客户端产品,同时将UC改造成为一款内容分发平台,成立了涵盖优酷土豆、虾米音乐等资源,被称为阿里大文娱的机构。他甚至被一些评论称为最有可能的马云接班人之一。
作为曾经的独立开发者,俞永福不会不知道一个小团队的心血被完全抹去时的痛苦。但是他现在的眼光,能力和责任,则与当初带小团队的时候已经完全不同。
世界线逐渐收束了,一切都彼此关联,互相交织,最终融为一体。市场整合兼并需要破坏一些曾经的美好记忆,而作为交换,曾经带来感动的独立开发者,也大多数可以功成身退,个人获得比较好的回报。
和几年前比起来,小开发者也不是那么惧怕“被山寨”而死的阴影,也更愿意面对投资人“生/死/腾讯(或其他巨头)”的永恒诘问。
只要开发者都获得了应有的回报,我想故事应该还算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吧。
(支付宝)给作者钱财以资鼓励 (微信)→
有过 1 条评论 »
2016年过去了,这届人民依然不行 2016-12-29王醉乡王醉乡
我的小妹青山 - 宝岛歌王青山成名曲vol.4
◆ ◆ ◆ ◆
1997年的电影《甲方乙方》是以这么一句话收尾的:1997 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后来我跟明哥相约,每年都要以这个开头写一篇年终总结:2016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一年死了很多人,有些还死成了敏感词,但大多数都是在角落里默默死去;这一年死了很多心,从心存侥幸死成心灰意冷,但更多的心依然被虚假希望充斥着;这一年死了很多微信公号,那些死亡的ID无处安葬,有些号一旦错过就不再,更多活着的号则开始学习贯彻执行《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这一年活着的人还是大多数,但生不如死,死去的人至少不会更坏更傻。
今天,南方周末刊发了2017新年贺词,《锚住幸福,穿越这时光之海》,“这是温暖的南国,这是雪飘的北方,这是我们站立的土地,这是我们自信的中国……古老中国的全球担当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耀眼。”虽然是初中生作文的水准,但依然透露出成人的气息,像堕入名媛俱乐部的良家,穿上一件新款的维秘情趣,昭告天下太平,宣示老爷依然坚挺,愈发不堪,以前的不堪只是缺少风骨,现在的不堪则十分露骨。近二十年来,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就像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也是它以及所有同行生存环境每况愈下的象征,从98、99年《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有感而发,到04年《这梦想,不休不止》的近乎无病呻吟,再到13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的有病,最后到了今天《锚住幸福,穿越这时光之海》的呻吟,这是逼良为娼,还是自甘堕落,亦或是本身就如此。南方周末活着的时候我没看见,死的时候我亲眼目睹,现如今市场上依然有人贩售南方周末牌充气娃娃。
今天有消息说,LY家属已经“放弃上诉,尊重判决,一切结束了”,还有消息说,LY家属接受了巨额赔偿,决定不起诉警方。我觉得这些都没什么问题,没必要去指责家属什么,这对家属来讲算是很不错的结果了,至少他们还有的选择,只是这赔偿款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维稳经费,家属情绪稳定了,人大校友们、律师们以及其他人员,基本也就不得不稳定了。家属选择放弃上诉,其实也是给了人大校友们一个台阶下,否则当有关部门给他们的签名行为定性为非法或者被敌对势力操纵时,我不知道他们该如何收场,不要以为你们高喊依法治国、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就安全了,简单点说,不要以为你们跪着,就不踢你们屁股了。对于校友们的签名联署活动本身,我是不反对的,我反对的是把这次签名拔高以及美化,这种反对并不是冷嘲热讽,而是一种关切,一种对你们人格尊严的关切,起初那几封人大校友的公开信,措辞卑微,用足了技巧,变着花样的表达,不都说明你们还跪着吗?几百几千个人一起跪就不是跪了?跪的整整齐齐就不是跪了?就能跪出法治春天吗?成千上万个校友一起跪着会更好看更有威慑更能让统治者心软?跪了就是跪了,跪谏也是谏,但谏也是有些风骨的,别把自己搞成跪贱。
我之所以反对人大校友的向上呼吁,是因为我认为雷洋的案子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就是高层的意思,在这事上你觉得北京检察院有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吗?所以你们给高层的诉求信,有可能被回应吗?所以在我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你反过来问我“你觉得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这事眼下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你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给自己留点自尊,不要自取其辱。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基于现状就是无解,但你们偏偏搞出一幅能在法律程序内解决问题的样子,你们喜欢这样做也可以,我没意见,但别为自己的行为涂脂抹粉。你们老爱说“你有什么资格批评做事的人”,老爱说“总比什么都不干好”,老爱说“你行你上,不行别BB”,你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有病,做事的就是做好事的吗?就是做对事的吗?批评做傻事的不行吗?批评之前一定也要跟你一起做点傻事吗?
杨耕身老师写了一篇《为什么家属一放弃上诉,全世界都松了口气》,我觉得非常形象,其实很多事很多现状大家心里都明白,都紧绷着,但又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一时难以走下舞台,眼瞅着就要到了临界点还没找到台阶可下,家属一宣布放弃上诉,各路人马的确都松了一口气,包括陈有西律师,他之前信誓旦旦地说“一定会顶住压力,绝不会被和谐”、“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案子和谐不了。上面很重视,已经立案的刑事案,谁也不可能不了了之。”但现在的情况就是“真相没了,社会和谐了”。在北京检方宣布不起诉五名警察后,陈有西律师的声明被人们疯转,在他们眼中陈律师成了秉持公义仗义执言的社会脊梁,成了法治春天的叫春者,当时我就想写一篇《铁骨铮铮郭沫若,抗日名将张学良;千古忠臣吴三桂,一心为民陈有西》,我的意思是你们都误解陈有西律师了,陈律师从来没掩饰过自己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心,在他的表达里,维护社会稳定高于法治和真相,在那篇被你们疯转的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同时,我们将严格保持理性,准确得当地表达意见,严格在法律框架内行动和发言,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可能你们依然觉得这话没什么问题,但从一个律师嘴里说出“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特别是当事人的辩护律师,你不觉得这是很矛盾的吗?特别是在案件真相和社会和谐,只能选择一种的情况下。我说陈有西这些跟我评论人大校友签名一样,对他们的做法我没有意见,我有意见的是为什么陈有西说的这么直白了,你们依然像傻子一样歌功颂德,替你们不值,但其实又无所谓,你们犯傻犯贱,毕竟还是你们自己的事,乐见。
陈有西律师比较擅长的是把别人的丧事办成自己的喜事,他今天发表了对京衡律师集团的诫勉词,在我看来这跟新年贺词没有什么区别,他说“本案社会意义无可估量。我们扭转了当时不立案的既成事实,是律师调查警察犯罪启动逮捕刑拘五个警察的中国第一案。”他说“北京警察现在执法中再不敢放肆,人人有压力。对规范警察执法权、保护中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将产生深远影响。”他说“年终大会上,将进行表彰奖励,保持和发扬这种有道义、有担当、有情怀的京衡精神。”而在我看来,除了LY父母失去了一个儿子,获得了巨额赔偿外,这个社会并没有改变什么,如孙旭阳在《雷洋的人血馒头,你们吃够了没有》中所讲“他们为了争取大众话语的支持,都会暗示一个承诺:历经此役,我们以后在街头和家里都会更加安全,因为“他们”一定会收敛。这些话术爱好者本无履行此承诺的任何能力和诚意,却以此招摇,已构成言论场里的诈骗。他们吃着人血馒头,所争取的,不过一个安稳的顺民资格而已。”陈有西的新年贺词虽然看着挺无耻的,但他的确又收割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恭喜发财,陈律师。
这一年来,不少人把我以及很多朋友的评论打上了“冷血”、“刻薄”、“苛责”、“充满恶意”、“口炮”等等标签,最初内心还是有些委屈的,但后来就挺无所谓的,我们如此表达并非我们是这样的人,而是社会就是如此,在一个荒诞不经的时代,你们努力保持着“理性”、“温和”、“中立”等等姿势,我并不觉得优雅,反而觉得可笑和虚伪,有些时候甚至是无耻。当然,会有很多人被你们的姿势所吸引,你们也因此获得了声誉和利益,但是现实是不会给你们面子的,它一直在打着你们的脸,你们现在站姿越优雅,就显得越可笑。正如国产电影不喜欢“恶意差评”并把它们的烂归结于差评对电影生态的破坏一样,这届人民也不喜欢“恶意差评”,并认为差评的声音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认为差评会让这个社会更加冰冷,首先,“恶意差评”这个概念就挺可笑的,花钱买票看电影,对电影想如何评价不是我的自由吗?何来恶意善意之分,就像我花钱纳了税,如何评价政府不该是我的自由吗?何来善意恶意甚至颠覆。电影质量的好坏,电影生态如何,取决的不是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等等吗?什么时候轮到观众负责了?社会生态的好坏取决的不是行政机构吗?什么时候轮到纳税人背锅担责了?这是很显而易见的荒谬,但很多人就像眼瞎了一般看不清楚。
首报聂树斌案的马云龙老师说,“我已心灰意冷,不为权力的暴虐,只为受害者的恭顺。翻过这一页了,不再发表声。”我能理解马老师的绝望,在暴虐的权力面前我们十分弱小,面对受害者时我们又不能苛责什么,我们所做的一些事,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娱自乐。有人说写文章可以启蒙,但我从不这样认为,我以前说过,没有什么好启蒙的,谁都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要老说别人没有觉醒,其实大家都醒着呢,只是冬天太冷不想起床,不是这届人民不行,是这届天气太冷。
新的一年就要来了,生活并不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