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批改分数后都会在分数下面画一个等号?
发布时间:2015-10-15, 12:05:04 分类:默认分类 | 编辑 off 网址 | 辅助
正文 1466字数 42,377阅读
那其实是两道杠,不是等号,也不是有些回答中提到的“Z”和“2”,而且那两道杠很可能是分两次划上去的。总分下面划两道杠很可能是之前纸质阅卷时代“合分”与“复核”遗留下来的习惯。简单地说,第一次合出来的总分下划一杠表示总分,复核后再划一杠表示已经复核。
————这是简答与详解的分割线
————也是怕累不再看的分割线
在实行网上阅卷之前,中小学大型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和毕业年级的模拟考试)的试卷的主观题部分都是约30份一本,密封装订在一起的。而客观题是通过答题卡上机阅卷的。
二卷中主观题每个题目前面会有题号和得分框,二卷卷首也会有带着题号的空白表格(表格的情况可以参看楼下"初阳"提供的回答中的图片)。批改一般是按题目分工,即某部分老师专门负责批改某一道试题——这样有利于统一评分标准。批改之后,要将单题得分填在题目前的得分框中(有时为了省事也可能直接写在题干或解答上),同时也应该填写在卷首的表格中(有时为了省事也会不填)。
全部试题改完之后,题头和卷首的表格中就会有多个题目的单题得分,接下来就是“合分”。合并出来的总分,一般是填写在卷首的空白处,而不是写在表格中,因为表格往往空会太小。为了防止总分和单题得分混淆,合分后总分下面要划一道杠——这是有必要的,因为有些较低的个位数总分有可能和单题的得分相当。如果试卷上没有印制得分框,这一道杠就会更加必要。
合分之后还要有人另行复核一遍,防止出错,这叫“复核”(也叫“核分”),“复核”就是重复“合分”的工作,如果有错误则改正过来;没有错误,就在总分下再划第二道杠,表示总分复核过了。“复核”也是很有必要的,原来教书时参与阅卷的时候,偶尔总会找出之前的合分错误。
你可能觉得这样做有些小题大做了,但上面说的可是大型考试,一分的高低也可能左右学生的前途,严谨、规范的操作流程当然是十分必要的。
至于平时的小考,因为历次大型考试发回来的试卷都是总分下面两道杠,估计慢慢地老师也就习惯了,即使没有上面复杂阅卷流程的小考,老师也习惯在总分下划两道杠了。一代师生,又一代师生的往下流传。
因为老师习惯的不同,总分数下面这两道杠有时候会等长(看起来像等号),有时候不等长;有时候会变成一道杠,有时候也可能没有杠。当然,最常见的还是两道杠。有时候老师自己连续划两道杠的时候,也可能连笔成像是“Z”或“2”的形状。
所以我认为两道杠是纸质阅卷时代“合分”与“复核”遗留下来的习惯,说白了就是表示总分和复核过的分数。至于其他回答中指出的“醒目”、“快感”、“节奏感”,也有道理,但不是主因。其他回答和评论中,有人认为是防止学生篡改分数,有人认为两道杠是寓意“托”住学生的成绩不要下降,各种欢乐,大家可以翻翻看。
其实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但绝大部分师生都熟视无睹,之前我也问过一些教师同行,也大都没思考过,临时考虑也大多答不上来。但抛出以上答案之后,大部分同行是认同的
本人只做过十年高中教师,只参加过有限次的阅卷,以上答案只是我自己的思考。
另外,现在很多大型考试都改为网上阅卷了,师生们能了解上述阅卷流程的机会就更少了。
补充:
谭大宇提供的新回答说是“以前会计都是手工做账,账簿的合计数,累计数,下面是要划双杠的。”理论上说,这也是可能的一种合理解释。但如果能说清为什么老师阅卷时会尊重普通人并不熟悉的会计习惯,会更有说服力。
目前我仍然比较强烈地倾向于上述我自己的解释,而且觉得老师划双杠与会计划双杠这两件事有共通之处,也许是有些朋友评论中所说的“表示合计”,也许有方家能出来说清两者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
(支付宝)给作者钱财以资鼓励 (微信)→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