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309字数 33,997阅读

今天在博客园上看到了一篇讲,程序员的安全感方面的心理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刚好去年有一段时间,针对心理学,写了几篇相应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帮助。



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改变他们的心态,来改变他们的生活。
——威廉 詹姆斯

写 的比较匆忙,有点乱,随便写写,大家理解一下,也不想再回头改动,基本上处于一遍成的阶段。文章涉及的东西比较多且杂,比较长,耐心点,相信对你会有帮 助。好吧,从传统意义来讲这和现代心理学似乎没啥关系了,只所以还认为他属于心理学,是因为我对心理学的理解已经脱离了近代的定义,而回到了初始的阶段, 即其来自于哲学,或者说哲学体系中某一些方向。


我非常喜欢文字,并不仅仅是文学,与其说我喜欢文字,不如说我喜欢文字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因为文字不过是传情达意的手段,与其这样说,不如 说我是喜欢活着,喜欢活着的生活的一份思想与感悟。于是,每当我看到那或秀美,或瑰丽,或温婉,或雄浑,或悲壮…的文字的时候,总能映射我当下的心情,于 是内心总是充满着激动,胸中总有丘壑,也会产生思想与感悟。


从心理学讲,日久生情,或者自然成习惯,这可能和我大学时期的经历有关,那时的几年几乎天天和文字为生。对别人来说,文字可能只是为了欣赏 与交流,对我而却是求生的手段,而在大学生活困苦的日子里,我曾经选择打扫会议室或去饭堂擦桌子来勤工俭学,后来没有坚持下去,一方面觉得这没有技术含量 无法对我的特长有所修炼,另一方面确实有心理的问题,这个是逃避不了的,就是世人对我的评价,说白了就是自卑,有一种让人当作下贱的感觉,所以如果有可能 我们最好还是要脱离低级的劳动层次,这倒不是说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藐视,而是说有机会谁不想往上走呢,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的自然,合理,积极又 向上,有了这样的体验,就会想脱离这样的生活,我也没法去美化这样的体验,因为这违逆我的本意。

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这钱挣着辛苦,问题挣这钱没法促进我的特长或提高我的能力,我仔细的思考了一下,我所拥有的能力,仔细想想也没啥能 力,计算机吧,这是我专业是我未来求职的方向,还没有形成能立刻去挣点钱的能力,英语吧虽然也达到了六级水平,似乎也无法立刻套现,最后想来想去只剩下一 个了,那就是写作,因为我在入学时,就加入了院报的学生记者团,刚开始文章质量有点差,虽然一直坚持写,却很少有没有发表的机会,即使发表了也让我那诗人 编辑给裁剪得厉害,比如我辛苦写了1000字,最后只给我发表200字,按字数来看,一段时间发表量太少,虽然有稿费,几个月也就不到一百元,这太少了, 没法支撑我的生活费(我在上大学时,入学时身上只带了100元,到了大二才有机会申请到少量的助学贷款,家里很困难,家人联系不上,对我来说生活的艰难可 想而知)。

但我最终的决定,还是放弃其它一切勤工俭学的机会,着重培养自己的爱好,也终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范围,计算机,英语,文字,这里面有爱好, 也有职业的发展,文字与英语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经过我的实践,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经验:你的中文或者母语水平有多高,你的英语或者说外语(英语只是对从多外 语的一个选择而已,因为精力问题,不可能选择更多的比如日语语法等,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当然如果要学只要花时间精力,肯定能形成特 长)。收入低,是因为发表量太少,或者说是自己没有将时间应用到提高自己的能力的事情上来,同时我了解了我同为学生记者是的师兄,他经常发表文章,这一了 解让我大吃一惊,他每个月的稿费(当然还在其它报刊上发表文章)竟然有两千元,那是不是我也能达到他的水平呢,又想了一下这是不可能的,他的专业是电子 系,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写作之为,专业基本上已经放弃了,这是我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做到的,因为我把职业和爱好分的很清楚,职业必须以计算机为主,即时 到现在也是没有改变的,这是一生的选择,因为从另一个学校回去参加高考就已经想好了这个职业,是不能放弃的,这个专业能力是我生存之本,我不能说我现在是 个成功者,但我可以对自己的内心说,我现在的坚持是正确的。

虽然文字工作只是爱好,虽然当时也没有全身心的付出,但我想我还是有机会的,因为我的目标不一样,我的大学生活的目标就三件事,计算机,英 语,文字(包括文史哲方面的阅读与写作),其它的事尽理排除,其实现在的生活也是。所以能分给文字的时间相对有限,但这对一般的大学生来说,时间的投入上 已经是超过很多人了,所以在这方面上有所精进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那我对文字方面能力的提升的目标是否实现了呢,我可以骄傲的说实现了。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院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当然发表文章等还是难的,刚开 始写10篇能有一篇发表就不错了,后来水平提高了,发表的就多一些,甚至在《中国青年报》等一些有名气的杂志上也发表过一些文章),第二个还参加过一个征 文比赛,也获过一些奖,这对自己是莫大的欣慰,虽然以现在的心境看也不算是什么大事,更重要的是第三个,每个月慢慢的能从100元的稿费,最高时达到了 1000元,这时还真正的达到我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特长,来挣钱养活自己,并促进自己的能力。

这样一想,正是由于勤工俭学那段经历,促使我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职业与爱好之间的关系,于是那段在外人看来不堪甚至辛酸的经历,对我来说, 却有更加实际的意义,正是这段经历,我才成为后来之我,我才是我,正如我一直强调的,所有事情终于过去,当下不必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因为过几年你再 看,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往事,不过是一段生活经历,也许会产生出新的评价与意义。

扯了这么多,也没有进入正题呢,也好,反正文章都是自己对自己的反思,无所谓是怎么写,也无谓写的是什么,更无所谓写到哪里去,只要有思考,有写作,就是好的,就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会自然而然的促进我的写作能力与思考水平的,当然还是对我来说。

下面,我就想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思考一下,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尤其是古代人先天无法借助西方的思想,比如宗教哲学与心理学(当然更多的时候,那时 候西方人也没有这些近代的思想), 也就是当他们遇到人生的无助与困惑时候,如何解决这些人生的难题呢,如人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如何思考人从哪里来,人为什么而活,人到哪里去?

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的阅读,思考,写作,我似乎发现了古人对人生意义追求上的一体端倪。尤其是从诗词名句上理解,就更能理解古人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想了。

那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呢,中国人太聪明了,就是通过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中国人将审美精神融入了他的人生中,这样审美就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过程。

我们说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 因为中国人是信仰宗教的,大部分人是无神论者,那是没有办法用西方思维来思考人生的。那么用什么东西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通过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来代替宗教关怀(或者有类似的作用)去激励并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一, 易经中的意境。


谈中国文化,第一个不得不谈易经,或者易经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否则就是无知。一谈易经,很多无知的人就会存有偏见,以为是世俗理解的算命 与八卦,好吧,不得不承认算命和八卦也是一个易经思想所体现的一种形式,但其核心思想,还是的一个哲学概念,易,也即变化的道理,不管是自然世界,物质或 精神。

其中有一句,我觉得非常精彩: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乐天知命故不忧。”


这句话,乍一看充满着消极的成份,但当我们遭遇危厄与痛苦时,却可以通过审美而获得解脱。

通过这句话,我们得到阴阳的概念,或者说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日月阴阳乐天知命而不忧,这句话深刻的含义,并不仅仅是佛教所说的往复循环论,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同时回归到个人,我们哪个人的成长史不是一部血泪史呢?民族心理的如何通过这种文化 传承来克服悲观与绝望,尽管充满血泪,你也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5000年的历史在不停的流淌,我们每个人还是在乐观中前进,一个有中国文化熏陶的人让他去 自杀比登天还难,我们坚强乐观,从不绝望,甚至在巨大的逆境之中。也也是世界上很多文明消失了,中国人还能反思与坚持自己的文化。

易经中所讲的天人合一,是有一个很多的哲学根基,你想否认是不可能的,因为把人放在天地之间,也就自然而然的体现出了人的自我发展也无非是,自然和人生合一,这和西方精于分析的思想是非常不一样的,讲究天人合一,我想是体现出了整体论,系统论。

自然和人生合一,情感与认知合一,中国的这些朴素的思想不同于西方宗教但有同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甚至更能让人接受。这正如我不是教徒,却依然从圣经中得到对自己好的东西一样。


二, 关于生活事件中的亲密关系。

西方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理论的高度具象与分支,而中国人讲一个整体,讲究超越,所谓生活世界是有一系列的心活事件组成,必须有超越才能消解 世俗对人生的羁绊。比如,成年早期我们面对成家立业的选择有可能就是个矛盾,不解决这两个发展任务或者说亲密关系,我们会碰到很多生活世界在这个年龄成家 后立业对我们的影响,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处理很不理想,于是发生在这个时候事件中的某些不愉快甚至是伤害(比如因感情问题带来的仇恨问题),就会给 我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有些人甚至一生而因此郁郁寡欢。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们知道李商隐是情诗的高手,他的这首诗真的很奇妙,从心理学上来讲,它道出了“生活事件中”的亲密关系对我们的影响。

一个人想要找到一个心目中完成的对象是不可能的,面对感情问题,失恋是必然,那如果失恋的时候念念这个诗我觉得你会很有感觉,如果你这样做 了,再想想这诗的意境,就会有一个合成效果,这个效果是双重的,这会带给你一种审美体验,这个词写得非常优美,但除了字面上的韵律之外,它还想表达一些什 么样的主题?

这里面有哲学与心理学的暗示,有人说没有学过哲学与心理学,那没有关系,让我用数粗浅的理解来解释一下。

我们说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也受外在事物的影响,但我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时,我全身感觉到了很清爽,很轻松,我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这首诗独特的韵律,会自会的调节我们的呼吸,心理学上经常通过觉知训练来调整我们自律神经才达到心净的目的,你如果真准确的念过这首诗,你会发现你的呼吸和节律会和这首诗保持一致,等你念完之际,神清气爽是自然的。

也就是说诗歌有疗伤的功能,优秀的诗歌都有这样的特点,让你在阅读在诵读的时候你会不知不觉的跟着他的那个节律而呼吸起伏,心情荡漾。这让人不但精神上获得这种认知,而且由于这个呼吸带有韵律,从来也达到调节心情的效果,这个效果真的非常好。

诗的意象并不仅仅是通过文字向你表达表面的意思,它有一个片面感,而你正在画面中。这对我们神经系统的影响是非常惊人的,比如我们长年在外,突然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竟然有些怀远,怀念往昔,怀念故乡,怀念亲人,一些片断如烟往事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个用典非常好,而且还有一种色彩的效果,色彩效果其实是真实的,因为李商隐本身也是个画家。究竟是我做梦,梦见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醉生梦死又是什么? 我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仅仅一句话,就会引起人的共鸣及深刻的思考。

情感方面,是他以前的地方“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是什么?杜鹃是我们所称的布谷鸟了,布谷鸟杜鹃啼血为什么叫啼血呢?我们都听过布谷鸟的 叫声, 根据它的发音不同的人听到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农民听到它知道要去种地了,一个做体力活的农夫就会感觉到自己好苦,还有人听出远方父母的呼唤,还有人听到了 悲切,不同的人的当时的心境是不一样的,总能听出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说诗人站在一个有月亮的海边,突然想起了那迷失的爱情,这时候在月光的照耀下看到海的波浪如珍珠般闪耀就正如我的眼泪,于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了。这是作者想象的一个故事,蓝田暖阳照耀下的美玉上升腾的云雾,是我思念中的女子化烟而去。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这些情现在只能用来追忆了,而当年我面对她的时候,太不懂珍惜。

就是这一首诗,在你失意的时候突然读到的时候,有一种触电的感觉,你不得不说,它能缓解心理压力甚至疏缓痛苦,但同时也给你带来其他深层的思考,比如存在。


三, 超越与逍遥主义。

有人怀念古人,认为古人活得潇洒自由,其实人都是一样的,都有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和钱还真没有啥关系,并不是说你有钱就没有感情曲折 人生困惑了。尤其是面对感情时,比如人在热恋时的状态行为基本上和一个人的精神分裂之间有一步之遥,搞不好会崩溃几年甚至十几年都起不来。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类困惑是人之本能,注意这个首诗原是藏文,是后人翻译过来的,作者是六世dalai,这挺有意思的,连一个佛门中的最高领袖也时常想念美女,想念俗世之事,更何况平常人呢。


人太多情了会损害我的修行,佛教修行入山又恐别倾城(心仪美女),陪我到山里去修行吧又有压力怕别人说我风凉话,于是就感叹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是人就有苦恼,但佛陀不愧是有追求的,他明白那只是一段人生的体验,他懂得了超越,也只有审美意义上的超越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解决了他的心理困扰。

其实在生活中具体事件我们有很多文化上的自我同一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看看古今第一大诗人李白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那简直是可以用放荡不羁来形容了,这正如我们面试失败 时,给自己的心理安慰一样,“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句话的心理暗示很重要,毕竟“天生我才必有用”,因此也不要太在意这类事情对自己的影响。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感叹道:物价贵啊,没钱啊,生活苦啊,未来又在哪里呢? 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实现抱负。人生之路难啊,太多的选择,让人无法处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自然界的必然现象,既然我生而为人,也是自 然的一分子,这个自然与自我同一性,天了之广阔,一定会有我容身的地方,最终就是这种超越与逍遥的人生信念支撑了李白的人生及维持了他的心理健康,从而造 就了古今第一大诗人。

四, 存在主义困境的消解-自由。

存在主义困境的消解,只能通过对自由的追求与实践来解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人的存在本身就体现着生存空间中的自由孤独,再加之死亡而于自由简直是无法摆脱的宿命。陶渊明写的这首诗,体现了他的人生观,他做得更彻底,因为他知道俗事对生活的影响,干脆自己为更加自由直接过田园式的生活算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们知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感觉是挺爽的。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的体会一下这个首诗,用我们自己的观念来看,陶渊明活得还真挺辛苦的,尤其是古代各种工具不发达的情况,这些东西还好解 决,难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孤独有很多层次,我们最孤独的体验是没有人只有自己的情况下,一切都得靠自己,而那些琐事也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

因为这个自由的悖论(即何为自由,脱离某些约束还是自由吗)也因为死亡的宿命,总会让每一个人有感到郁闷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你诵读一下这首诗,心情估计会好很多。


五, 存在主义困境的消解-孤独。

我突然想到电影《甲方乙方》中的场景,一个人过惯了城市的生活,觉得小山村风景秀丽的贫穷的生活也很好,于是他去了一个山村里,一天两天还可以,可是生活太贫困了,没好东西吃,等接他的人从城市里来的时候,那个人已经把整个村子的鸡吃完了!

可是当一个人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从心理学上讲亲密关系和自我同一性都不是问题,但你还是无法解决自由孤独等一些永恒性问题。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体现了孤独的适应,与孤独的欣赏,及孤独的境界的过程。

弹琴长啸没人理我,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种情况在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太可能了,也就是说现代人不太容易体验到这种境界的孤独了,但这种孤独的体验也是 难得的,比如我曾经就面对孤独坦然,以至欣然。因为从心理学来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从我们生命的起点-受精卵开始,我们每个人都开始了人生的跋涉, 所以说过得好坏和别人没有关系,只和自己有关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血泪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你读完苏东坡的这首词,是什么感受?我读时候,配合了自己的呼吸,而且还摇头晃脑,过程中有伤感,有遗憾,有坦然,更有孤独。这种孤独的感受和每个人的生存境遇有关,我想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样的,但有一些感觉还是共通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丝论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以是孤独的层次遇来遇深,以至于最后有崩溃之感。由于孤独引起来的存在与存在主义困境,面对孤独及存在主义的困境,我想消解还得靠人的神经性了。存在主义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存在有何意义,或者说意义如何和我们的努力与价值观发生关系?

那我们看看,三国演义的开头所写的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世事如棋,人生如戏,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年到虚无主义,更深含义还在于活在当下,当下此时此刻,我还存在,而其它的只是我的谈资而已。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进行一场实验,一场勇者的实验。



六, 存在主义困境的消解-死亡。

人是不得不死的,没办法谈思想,不能不谈死亡,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情,自然风景和死亡几乎是所有文化的主题。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一种有灵魂的动物(有实验证明大猩猩也是),人可怕的就是这事,会意识到自己会死,一想到这事就叫人揪心,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个人额头上都有张支票,或早或晚,都得面对那就是:死亡。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因为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我只能这样理解,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美,不要过度在意时间的流逝,那是我们无法挽留的事情。也许在我60岁的时候手牵手读这首诗以及现在我或过去我读这首诗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死亡焦虑,正在处于困境的这个存在主义,购成了人类的最终困境,这是李商隐的巅峰之作,因为它将死亡上升到了哲学层次。

关于死亡,是人的宿命,人是不得不死的。

但是,悲观主义终究是消极的,它败坏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尼采称之为"死的说教"。

人的个体生存诚然有其悲剧性质,作为理性的存在物,他能知无限,追求永恒,作为有限的生物,他又是必死的,这种难堪的矛盾只有在人身上才存在。在这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迟早要万劫不复地失去。

然而,倘若一个人被悲观主义所俘虏,时时想着人生的虚无,他岂能生活下去?倘若人类都听从"死的说教",岂非人类也要灭亡?

尽管明知人生固有一死,人仍然喧闹忙碌地生活着,追求着,乐观着,足见生命本身有着死亡的阴影摧毁不了的力量。所以,当然悟得了生死,我从来不再考虑死亡带给我的阴影,我宁愿而且已经相信,一个人,即使肉体消息,它的灵魂和精神也将得到永生。


七, 存在主义困境的消解-悲秋。

提到死亡,中国古诗司里还有一个主题,叫做悲秋,悲秋是对存在主义困境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反思。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杜甫的《登高》这首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就不仅仅是在描述景色,更深层它描绘了对一种万物繁衍更替,日月运转,时间流逝的一种感叹。后面更是对生死病死的一种无奈与辛酸,于是秋天往往是感伤的季节,因为生命的冬天就要来了。

八, 中国文化审美体验的精神性。

一代大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体现精神分析色彩的美育观: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蔡元培,中国第一代心理学家,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悟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钱钟书在《诗可以怨》中批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

朱光潜认为,美育令中国现代世风挽回颓势,使礼崩乐的人心不再变得很坏。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凝聚了中国五千年的,或狞厉,或温情,或奔放,或浪漫的文化,可以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



九,最后。

西方哲学是以认知为观点,或者是已超越了宗教世界所谓之的贵族精神,这两种境界都是以组合里的分离为特征。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将人的阶段比喻成骆驼狮子婴儿, 这也符合人的自我发展,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的。《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中用潜意识及外意识之间的互相影响来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沉思录》以忏悔式的反省精神来书写人生及体显自我精神的力量。

但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构建在人和自然的统一之上,并以个人的一生的人生体验为终结,因此这使得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就能大部分解决精神寄托的问题,一切的思想核心在于审美超越。



我很难能说中国古代哲学能解决存在主义的困境,但起码已经比世界上很多文化有所深入了,更何况文化是世界的,于我个人来说,对此我充满乐观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