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36字数 32,624阅读

作为一个在中学阶段就开始伪造名人名言的写作文的资深腹黑者,我对于心灵鸡汤具有天然的免疫力,但是最近的一些对于心灵鸡汤的观点却让我觉得十分不妥,该观点认为心灵鸡汤具有天然的蒙蔽性,不能让年轻人认清现实等等等等,顺便把于丹和读者也批评了一通。我十分不喜欢于丹,倒不是因为她宣传心灵鸡汤,而是因为她假托论语宣传心灵鸡汤,但是话说回来,哪一代的儒者又不是假托孔子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呢,反正孔子也不能自己争辩说,那个不是自己的观点,于丹的这个做法我虽不喜欢,但是这个倒恰恰是托古讽今旧瓶装新酒的传统做法呢,这事董仲舒做过,朱熹做过,二程做过,现代的国学大师也在干着同样的勾当,为何就于丹做不得呢?所以说到底还是个人偏好罢了。何况于丹把论语化成生活指南,未必就比后朝微言大义牵强附会的政治指南离孔子本意更远。

心灵鸡汤之所以存在,我到是觉得不是坏事。至少心灵鸡汤总是宣扬真善美的,就算"真"这一点未必保持,善良,公正,勤劳,宽容,一般总是心理鸡汤不变的主题,相信这些又有什么不好呢?很多急于拆穿心灵鸡汤神话的人,一般总是刚刚看破的人,他们急于显示自己有多么的世故,多么的尖锐,多么的具有洞察力,他们把拆穿心灵鸡汤作为自己成熟的一种标志,他们的隐含的意义是"你看,我已经成熟了,已经不再相信这种幼稚的东西"。但是,望腹黑里说,假设别人都相信这些,只有一个人不相信,这个人在社会的竞争中有了某种优势,为何要拆穿呢?望善良处说,拆穿了,未必能改变什么,但是未拆穿前倒是可以快乐充实的活着,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其实,在这个社会上,相信什么,很多不是因为现实是这样,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的选择,一个人相信的只是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当然心灵鸡汤颇多矫情,甚至把矫情的小善小事情当作大善,话说回来,小善也是善,总比厚黑好的多,真正做到大善的人自然也就不需要看心灵鸡汤了。

《读者》通常作为心灵鸡汤,伪小资代表被提起,曾经一度我也耻于读它,不过这两年重新偶尔拾起,发现其实可读之处还是很多,里面的小感触小道理可取之处不少,文笔也不算差。网上评价不高,恐怕是因为一些"素质较高"的人发现原先"素质较低"的人(咱就不举例了)居然也在看《读者》;说到底,是虚荣心作祟。就如同前几年王家卫还是小资典范(因为小众),现在的王家卫很多小资已经痴于提起了(因为普及了),其实王同学从未改变过,连《一代宗师》拍的也如同武侠版《花样年华》。"此何人,居然于吾等同列"就是这个心态。

我还记得某本心理学提到过,比起普通人忧郁症患者反而更能看到事情的本质,所以也更容易悲观。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认清现实同时还能保持希望和乐观,需要更大的意志和智慧,否则未必有什么好处;做不到,退而求其次,追求庸俗的快乐也没有什么不好;比较糟糕的反而是自以为认清了现实,从此变的世故自私,当然如果这只是个临时的中间阶段也不坏。正所谓人艰不拆耳。